財團法人中央畜產會

Content on this page requires a newer version of Adobe Flash Player.

Get Adobe Flash player

目前位置:首頁台灣畜產產業概況
  列印 字級大小: facebook plurk Google+ twitter line 縮短網址
鴕鳥-產業現況
鴕鳥產業簡介

  台灣飼養鴕鳥已有多年的歷史,從85年12月正式開放人工飼養鴕鳥的進口,至89年6月27日台灣區人工飼養鴕鳥協會成立後,致力於將人工飼養鴕鳥列入家禽,協會經過4年的努力及各級長官的協助,終於93年3月24日,人工飼養鴕鳥暨雞、鴨、鵝、火雞後,並列成為我國第五項法定家禽。

  鴕鳥原是南非列為管制出口的動物,是其主要肉品來源之一,所以目前世界飼養的鴕鳥皆不是保育鳥類。而美、澳於20多年前,經特殊管道,進口鴕鳥蛋繁殖育種,於10年前大量高價推廣鴕鳥肉及鴕鳥皮產品,迫使南非不得不向全世界宣布開放活體鴕鳥,使得世人對鴕鳥肉非常陌生。近年來歐、美因狂牛病,造成世界牛肉的缺口,而鴕鳥肉口感類似牛肉,脂肪、膽固醇及熱量含量都比牛肉低,鐵質含量比牛肉還高,造成鴕鳥肉漸漸在世界供不應求。

  鴕鳥為草食性遠古沙漠動物,本身適應力及抗病力強,經濟年限長,適宜長期投資,在寒帶地區也有人飼養;因食物在其腸道發酵完全,所以鴕鳥飼料效率與鵝、火雞接近,但高於肉牛及羊,且本身喝水量少,所以糞尿少,又加上糞食天性,故無糞尿污染問題,符合未來台灣地區走向污染少的精緻農業趨勢。


  鴕鳥之平均壽命長達70年,可產蛋30於年,每年約產60顆蛋,約孵出30隻小鴕鳥。鴕鳥產業經濟性如出雛率、產肉率、產品附加價值等發揮空間大,其飼料效應與鵝及火雞接近,而高於肉牛及羊,未來將是世界上重要草食家禽產業之一。

以一隻母鴕鳥與一隻母牛的產肉量做比較:

A、母鴕鳥以平均年產25隻鴕鳥計,每隻鴕鳥一年後屠宰平均可得約30公斤鴕鳥肉,總計約可得肉品750公斤,以及25張價值遠高於牛皮的鴕鳥皮。

B、母牛年可產一胎小牛,飼養一年重約600公斤,屠宰後可取得牛肉約200公斤。


  目前台灣區人工飼養鴕鳥協會,於聯合報國產農產品市場行情報導中提供每星期之「鴕鳥行情表」。

  鴕鳥的飼養只使用精料與青料,青料為進口苜蓿或國產牧草等天然的飼料,在餵飼的飼料中絕不含動物性副產品,或促進生長的荷爾蒙,以及抗生素等藥物,所有鴕鳥肉不但不含賀爾蒙、刺激素及抗生素外,是飲食專家及心臟專家們推薦的健康紅肉。鴕鳥的飼養方式突顯出其符合有益人體健康的優良家禽管理模式,這也是鴕鳥肉可被用來替代牛肉而作為健康肉類之用。

  另鴕鳥產業深具休閒觀光潛力,因鴕鳥本身可訓練供人騎乘,鴕鳥肉又可食用,鴕鳥全身上下皆是寶。因此歐、美、非洲有為數不少之鴕鳥場均發展為主題樂園。

  人工飼養鴕鳥產業正處於萌芽發展之階段,鴕鳥畜產從羽毛、皮革以至於鴕肉、鴕內臟、腳脛、鴕鳥蛋皆屬可利用之畜產品。鴕鳥蛋一般長達15公分,寬8公分,重量可達1.5公斤。一粒鴕鳥蛋,可供24人享用。蛋殼縱徑長約15~16厘米,橫徑長約11~13厘米,圓潤、光潔、乳白色,具有象牙般的肌理和光澤。鴕鳥肉屬的高經濟價值之紅肉,鴕鳥肉「三低」(低脂肪、低熱量、低膽固醇)、「二高」(高蛋白質、高鐵質)及豐富的多元不飽和脂肪酸(預防心血管疾病)的健康營養優勢。
附件下載